admin 發表於 2019-8-20 17:16:18

我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文獻綜述

【择要】本文從钻研歷史、學科發展、理論構建和钻研法子等多重維度詳細論述了我國跨文化傳播學科構建的钻研現狀和存在的不足,通過與西方傳播學的钻研功效對比,在反思我國跨文化傳播學的基礎上,提出一些關於學科發展远景的思虑。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文獻綜述﹔理論構建﹔歷史發展﹔學科远景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分歧文化布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换活動。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起首提出了跨文化傳播(cross-cultural co妹妹unication)的相關观点。20世紀50年月創立了跨文化傳播學的钻研。尔后,美國很多大學的傳播學院系相繼開設了跨文化傳播學課程,也涌現出了大量經典著作,如《跨文化傳播讀本》(Larry A.Samovar and Richard E.Porter,1972)、《跨文化傳播學》(L.S.Harms,1973)、《跨文化傳播學入門》(John C.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我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月開始關注跨文化傳播學這一領域,初期钻研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后期擴展至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钻研來自分歧文化布景的人們是若何進行交换和提高跨文化交换技能、超过跨文化交换障礙的法子和途徑。在我國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也相繼出书,如關世杰的《跨文化交换學》與《國際傳播學》,還有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

        本文將對2000年至2011年最新的相關钻研功效進行進一步梳理,以理清我國跨文化傳播這一學科的發展脈絡並試圖探尋該學科未來的發展路徑。

        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現狀

        我國跨文化傳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借鑒和初創期(1990-1995年)。這一階段開始引入西方跨文化傳播學的钻研理論功效,多為譯著型文獻,如高一虹的《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劉燕南的《跨文化傳播的差異阐发與因應探討》等。(2)晋升和拓展期(1996-1999年),這一階段開始對西方跨文化傳播學進行拓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拓寬本土跨文化傳播學的钻研視野。學者從侧重語言和文化層面的關系钻研轉向大眾傳媒與跨文化傳播的交融钻研,代表作有胡正榮的《衛星電視的影響與节制——一種跨文化傳播钻研》、聶小華的《文化差異與傳播規范——若何掌控引進電視節目跨文化交换的特征》等。(3)深化期(2000年今后),該階段以橫向拓展與學科交织為主,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學科構建意識,大量的學科從本身的角度出發参与跨文化傳播的钻研領域,包含新聞類、語言類、文學類、生理學、教诲學等。國內钻研者渐渐認識到跨文化傳播中具體存在的誤讀與障礙性問題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交换中的影響,並著重開展若何晋升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钻研。如吳予敏的《跨文化傳播的钻研領域與現實關切》、張詠華的《試析2005年中國大陸的國際傳播钻研》、劉陽的《試論跨文化傳播钻研的理論建構——以2000-2008年中國跨文化傳播钻研為布景》、姜飛的《試析跨文化傳播中的幾個根基問題——兼與童兵师长教师商议》。

        本文將以2000年今后的钻研功效為阐发對象,著重探討大眾傳媒與跨文化傳播學的交织與交融钻研,大致可以細分為如下四類:

        跨文化新聞傳播钻研。此類钻研功效重要對比中西方在新聞報道過程中的差異性特點,著重阐发雙方在分歧語境下的新聞理念、信息解讀和寫作風格等方面的分歧之處,如張大衛的《比較新聞學:歷史、現狀與難題》、程曼麗的《將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新華社國際新聞報道的歷史沿革探析》、單波的《淺議跨文化新聞傳播》、張昆的《國家形象傳播》、王?的《對國家形象钻研的反思》等。這些钻研一致認為:意識形態與政治價值觀成為東西方在跨文化交换過程中最重要的溝通障礙,這也是導致雙方相互誤讀乃至產生敵意的最底子要素。程曼麗传授在其文章中提出,在境外創建我國新聞部門駐外分社和提高記者的英文採編能力是晋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途徑,這將有助於國際社會傾聽來自西方世界之外的聲音,構建一種加倍客觀加倍均衡的信息秩序。

        跨文化影視傳播钻研。此類钻研功效包含麻爭旗的《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前言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虑》、尹鴻的《中國電影與國家軟形象》、郭鎮之的《試論改進中國電視的國際形象》、李京盛的《電視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徐明華的《跨文化傳播的傳媒區域化阐发》等。大量文獻均指出,我國影視節目标海外傳播一向存在明顯的“文化扣头”(cultural discount)現象,即我國文化產品內蘊含的東方審美和社會主義價值觀等文化信息難以被西方民族所理解和接管,直接導致我國影視節目在海外市場吸引力降低的結果。钻研指出,若要促进我國影視節目“編碼”在分歧文化語境中获得杰出的“解碼”過程,我國影視的海外傳播必須盡量減少跨文化傳播的各種影響要素,如減少文化產品中過強的本土民族意識,弱化政治意識形態,增长與其他民族文化的親和力,大量植入具备普世性的價值觀等。

        跨文化網絡傳播钻研。隨著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對網絡新媒體的關注逐漸成為跨文化傳播學的钻研熱點。“網絡文化平安”成為跨文化網絡傳播的首要观点議題之一,因為學者已敏銳地關注到西方國家在網絡节制上的優勢為其文化滲透戰略供给了高端平台。由於網絡的互動性和匿名性等特點,跨文化網絡傳播的文獻更側重對網絡輿論的影響與节制钻研。重要的钻研有彭蘭的《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初探》、楊伯漵的《中文BBS論壇中涉日議題的網絡民族主義呈現》、韋路的《從知識獲取溝到知識生產溝——美國博客空間中的知識霸權》等。此外,學者們還指出,除相關办理部門應有所作為外,網民也需提高“文化自覺”,對本身民族文化進行反思和再次審美,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侵入。

        跨文化廣告與公關傳播钻研。借鑒新聞與影視傳播領域的理論框架,廣告與公關的跨文化傳播钻研功效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側重跨文化廣告的內容爭議钻研,如廣告在創意、策劃、編排與設計環節折射出的文化不同﹔二是側重品牌傳播和傳播能力钻研,如順應“他者”認知標准進行本土化计谋革新﹔三是側重大众危機與跨文化傳播钻研,如遵守傳播規律進行輿論引導和危機應對。代表作有陳先紅的《國際闻名品牌的中國公關计谋:一個社會責任的視角》、舒詠平的《缺憾的自立傳播——自立品牌網站英文版的實証阐发》、賀雪飛的《論全世界性消費時代的跨文化廣告與消費文化》、陸小玲的《跨文化廣告所折射的文化民族主義和霸權主義》。

        中西方跨文化傳播钻研的差異阐发

        跨文化傳播钻研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发源較早,在理論建構方面比較成熟。西方的跨文化傳播钻研今朝更側重對跨文化交换過程中具體問題的實証考查,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跨文化傳播的必定規律。與我國比拟,國外钻研功效大致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注意實踐。西方跨文化傳播學(Intercultural co妹妹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妹妹unication)在理論構建上較我國成熟,學科建設也相對完备。西方學者提出高語境(High-context)、低語境(Low-context)、編碼/解碼(Encode/Decode)、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文化層面的全世界化/本土化(Globalization/Glocalization)等理論观点,注意客觀實踐的阐发探討,重要關注四類實踐問題:外來移民在利用前言時的身份認同問題(Chua,2008)﹔受眾在消費外來文化時的生理接管過程(Xu,2012)﹔國際學生在課堂接管教诲時的跨文化交换問題(Langmia and Durham,2007)﹔構建跨文化人際關系時提高跨文化技能問題(Tudini,2007)。西方學者將跨文化傳播學的钻研對象界定為來自分歧文化布景之間個人層面的交换,而我國學者一般把钻研對象更寬泛地界定為個人、組織,更多的是國家層面的交换。西方跨文化傳播學更關注個人實踐問題,以此支撑文化多元主義的焦点價值觀,而我國較多從組織與國家層面去發現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與沖突。

        钻研法子。正因為西方跨文化傳播學更注意實踐摸索,西方學者的钻研法子更側重對定量實証型钻研法子的運用,從而對因果關系的钻研假設進行驗証,经常使用的法子包含實地調查法和节制實驗法。同時,在以實証法子為基礎的大原則下,西方跨文化傳播學经常還輔助於一些其他定性钻研法子,包含依賴於生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科學法子、依賴於文化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的描写性法子,還有運用其他學科的評論性法子,即依靠多重檢驗角度多重測量伎俩得出數據的客觀性和准確性。

        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的發展远景

        總體來說,我國跨文化傳播學科的理論構建和實踐途徑等各方面都較以往有了很大晋升,但不容躲避的是與國際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前沿比拟,我國的钻研功效還存在許多有待改進的处所。

        跨文化傳播的钻研視角亟待轉變。我國對於中西方若何進行跨文化交换,和產生的文化“誤讀”等現象的钻研已經取患了長足進步,但這些钻研多侧重政治或意識形態視角,注意單一的國家和組織層面的阐发,缺乏從公眾視角出發的钻研功效。必要注重的是,在對外傳播中的“軟銷”(僅從本身與傳播目標出發)和“硬銷”(兼顧對方感觉、順應其個性風格、滿足其需求)其實是兩種分歧的跨文化傳播哲學,两者應互相滲透、相輔相成又互相消解。但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過於關注“軟銷”,從決策層面、國家層面,和組織層面來阐发問題,卻一向較少關注公眾層面的钻研。由此可見,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的未來發展标的目的之一,即必要彌補跨文化傳播中“硬銷”的不足,豐富公眾視角的钻研內涵。

        跨文化傳播的钻研法子亟待創新。與西方跨蘆洲當舖, 文化傳播钻研比較,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在法子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宏觀觀察多,微觀考查少﹔侧重思辩,缺少實証調查﹔钻研法子單一,缺少量化和實証型阐发﹔探討中美跨文化傳播多,钻研其他地區的少。現階段,我國對於跨文化傳播的钻研重要涵蓋三個層面:(1)為什麼要钻研跨文化傳播,即跨文化傳播的首要性﹔(2)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即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具體內容﹔(3)若何有用進行跨文化傳播,即晋升國家形象對跨文化傳播能力、技能的请求。前兩個層面的钻研已具备豐富的功效,包含跨文化傳播對中國在全世界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性,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內涵钻研,如改良國家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提高對外傳播力等方面。

        但是,第三個層面的钻研仍處於摸索階段,大量的钻研依然屬於思辩型而非實証型,缺少對傳播结果的實際考查,並缺少對跨文化傳播中影響要素的具體量化阐发。以是,我國跨文化傳播钻研存在的不足,從本質上來說,是過多地以自我為中间,從“我”的角度去对待“他者”的文化現象和文化行為,這必定導致對“他者”的理解產生一種虛而不實的理論觀點。是以,為了使跨文化傳播钻研做到“實處”,現有的钻研必須做到“務實”,要進入“他者”環境,綜合運用量化和質化钻研法子收集到最直接的數據,這樣我國的跨文化傳播钻研方能更進一步,冲破現有的钻研瓶頸,填補亟待解決的钻研空缺。

        跨文化傳播的钻研范式亟待轉變。我國現有的跨文化傳播钻研表現出較強的“前言中间論”取向,這種單一的钻研范式,比方傾向將某種“文化形象”約等於“前言中的文化形象”,限定了钻研視野,也减弱了钻研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其钻研程式是:起首對重大前言事务的新聞文本的內容進行阐发﹔其次通過內容阐发媒體的構建感化,如報道的框架、“呆板成見”或“意識形態”等﹔最后,提出一些计谋性的建議。國內的學者與钻研人員经常“因為外國媒體‘他塑’過程中產生的誤讀或偏見,而強調中國媒體對本身文化的‘自塑’感化。這樣的钻研思绪顯然是有局限性的”。事實上,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在跨文化交换中饰演了同樣首要的感化,是以國內不少钻研簡化了對跨文化傳播的理解,高估了傳播主體的首要性,同時低估了受眾多樣性和傳播结果的復雜性。

        總之,我國跨文化傳播學科的發展經過了引入、借鑒,直至今天的本土化發展歷程。在西方原有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基礎上,我國學者將之發展並為己所用,則更需根據本身社會環境與條件,為這一學科拓寬更開闊更具备創新價值的钻研視野,開創更具“本土特点”的跨文化傳播钻研法子。

        參考文獻:

        Chua,B.H.(2008)East Asian Pop Culture:Analyzing the Korean Wav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K.Langmia and E.Durham (2007)Bridging the Gap: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Co妹妹unication in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ournal of Black Studies,37(6).

        V.Tudini(2007),Negotiation and Intercultural Learning in Italian Native Speaker Chat Room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91(4).

        愛德華·霍爾.超出文化.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书社,2010.

        高一虹.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外語教學與钻研,1995(2).

        劉燕南.跨文化傳播的差異阐发與因應探討.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3).

        胡正榮.衛星電視的影響與节制——一種跨文化傳播钻研.國際新聞界,1996(3).

        聶小華.文化差異與傳播規范——若何掌控引進電視節目跨文化交换的特征.中國電視,1999(S1茵蝶,).

        吳予敏.跨文化傳播的钻研領域與現實關切.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張詠華.試析2005年中國大陸的國際傳播钻研.現代傳播,2006(4).

        劉陽.試論跨文化傳播钻研的理論建構——以2000-2008年中國跨文化傳播钻研為布景.國際新聞界,2009(5).

        姜飛.試析跨文化傳播中的幾個根基問題——兼與童兵师长教师商议.新聞大學,2006(1).茵蝶,

        張大衛.比較新聞學:歷史、現狀與難題.國際新聞界,2000(6).

        程曼麗.將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新華社國際新聞報道的歷史沿革探析.中國記者,2011(3).

        單波.淺議跨文化新聞傳播.湖北大學學報,2003(2).

        張昆.國家形象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书社,2005.

        王?.對國家形象钻研的反思.國際新聞界,2011(1).

        麻爭旗.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前言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虑.現代傳播,2003(1).

        尹鴻.中國電影與國家軟形象.當代電影,2009(2).

        郭鎮之.試論改進中國電視的國際形象.新聞愛好者,2009(3).

        沈國放.趙啟正談跨文化交换.世界知識,2008(4).

        徐明華.跨文化傳播的傳媒區域化阐发.當代傳播,2008(5).

        彭蘭.網絡與跨文化傳播初探.國際新聞界,2000(6).

        楊伯漵.中文BBS論壇中涉日議題的網絡民族主義呈現.青年钻研,2011(2).

        韋路.從知識獲取溝到知識生產溝——美國博客空間中的知識霸權.開放時代,2009(8).

        陳先紅.國際闻名品牌的中國公關计谋:一個社會責任的視角.廣告大觀(理論版),2009(5).

        舒詠平.缺憾的自立傳播——自立品牌網站英文版的實証阐发.現代傳播,2010(6).

        陸小玲.跨文化廣告所折射的文化民族主義和霸權主義.新聞愛好者,2011(6).

        賀雪飛.論全世界性消費時代的跨文化廣告與消費文化.浙江社會科學,2008(7)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文獻綜述